查看原文
其他

《观书沉吟轴》《春闺倦读图》: 中国古代最美“读书图”研究

王波 弘雅书房 2022-06-12

本文经《图书馆论坛》编辑部授权发布。本文节选自《观书沉吟轴》《春闺倦读图》:中国古代最美“读书图”研究(作者:王波)
引用格式:王波. 《观书沉吟轴》《春闺倦读图》:中国古代最美“读书图”研究[EB/OL].图书馆论坛.[2020-04-20]. 请至知网检索。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4.1306.g2.20200305.1552.002.html


读书图



人物和书籍处于同一画面,人物做出将要阅读、正在阅读或刚刚读毕之状的图画,称作读书图。


清代在读书图方面,出现了一些以美人读书为主题的佳作,知名的有吕彤的《蕉荫读书图》、费丹旭的《仕女图》等,但有两件真人大小的读书图,一幅为《观书沉吟轴》(见图1,184×98厘米),一幅为《春闺倦读图》(见图2,170×100厘米),前者中的人物成熟端庄,后者中的人物年轻活泼,两画各有特色、难分伯仲,堪称中国古代读书图中最美的双壁。



02

01



而且这两幅读书图的创作动机复杂、创作者和人物原型众说纷纭、画面写实且内容丰富、传达的意蕴耐人寻味,由此带来一系列问题:两幅读书图的创作者是谁?两幅读书图的画中人是谁?……


创作者探析


《观书沉吟轴》的创作者


关于《观书沉吟轴》的创作者,珍藏此画的故宫博物院在网站上介绍为“宫廷画师绘”,以一类人作为责任者,说明创作者难以确定为某个人或某几人。不过,故宫博物院网站将此画的全名定为《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观书沉吟轴》,已经披露了三个信息:一、此画是爱新觉罗·胤禛在登基成为雍正皇帝之前绘成的,此时胤禛还是雍亲王。二、此画绘制或使用的地点是书堂。三、画上的字是胤禛题的,胤禛是画的创作者之一。

从文化史的角度来看,胤禛区别于清代其他帝王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不论其政治动机如何、胸中城府如何,他常常表现得饶有趣味,拿今天的话说,就是颇具“萌”态和“文艺范儿”。比如为支持河南巡抚田文镜,胤禛曾写下动情朱批:“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在绘画题材的创意方面,胤禛将追求天真恬淡的态度发挥得淋漓尽致。《观书沉吟轴》是胤禛策划的十二幅美人图之一,胤禛自然要在画中体现他的存在感。但这次他换了一种方式,不再以自身形象呈现,而是以才华呈现,具体地说,就是调皮地展示自己的诗艺和书法。十二幅图中,《消夏赏蝶轴》《持表对菊轴》《观书沉吟轴》《裘装对镜轴》这4幅的正墙上挂有书法条幅,《持表对菊轴》的条幅落款“其昌”(董其昌),《观书沉吟轴》的条幅落款“米元章”(米芾),钤朱文方印“米芾元章之印”。


《观书沉吟轴》


条幅落款“米元章”

《吴江舟中诗卷》


米芾书法真迹

《吴江舟中诗卷》的“米元章”


这两个条幅在字体上都刻意模仿了落款的书法名家,粗略观之,颇有些名家书法的神韵。但是若仔细对比,便会发现有些字与名家真迹比较形似,如“缃”字的偏旁“相”,“肢”的偏旁“支”,都犹如出自米芾手笔,但是多数字,比如“米元章”三字和米芾真迹相对照,在间架结构和运笔出锋上便能看出区别,未能做到惟妙惟肖。米芾书法的一些特点,如八面出锋、倾侧、大头横、扁担横等,在画中条幅中都没有得到很好体现。据杨新考证,落款“米元章”的条幅,其上的诗句也非米芾的作品,而是胤禛自己所拟,收集雍正皇帝诗文的《清世宗宪皇帝御制文集》卷二十六有《美人展书图》两首:“丹唇皓齿痩腰肢,斜倚筠笼睡起时。毕竟痴情消不去,缃编欲展又凝思。”“小院莺花正感人,东风吹软细腰身。抛书欲起娇无力,半是怜春半恼春。”将这两首诗的核心句子与《观书沉吟轴》中条幅里的诗句相比照,其意蕴相当吻合。胤禛假托书法名家落款,是他俏皮个性、游戏心态的又一次爆发。
清代  郎世宁  雍正帝读书像171.3cm×156.5cm  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可见,胤禛深度参与了《观书沉吟轴》的创作,是其策划者、指导者、题字者,巧妙地在画中展示了他的心境、审美、诗艺、书法等。那么除了胤禛,联合创作者还有谁呢?尤其是精微至极、纤毫毕现的画面究竟是谁执笔的呢?有证据表明,画师很可能是陈枚(约1694—1745年)。陈枚,字载东,又字殿抡,晚号枝窝头陀,娄县(今上海松江)人。

1

首先,陈枚的经历和官职说明其有作画的资格。官阶之高、关怀之细说明陈枚和胤禛接触较多、关系密切,陈枚有在胤禛授意指导下创作《观书沉吟轴》的资格和机会。


2


其次,陈枚的艺术造诣决定其有能力担纲《观书沉吟轴》的创作。据《娄县志》中的《陈枚传》揭示,陈枚“初学宋人,折中唐解元寅,参与西法”。宋代院体画风在技法上的特点是人物造型生动准确,笔致工细严谨,这些均充分体现在陈枚的作品上。“西法”指的是郎世宁等清廷招募的传教士画家,所引进的西方的讲究比例、焦点、透视、明暗的画法。在《观书沉吟轴》中,墙上题诗中“懒”字的最后一捺被桌上的插花遮挡,墙上的卷轴非常立体,这些都是西方绘画透视法则的体现。


墙上的卷轴


另外,陈枚有在重要时刻献画的经历,如在雍正四年,陈枚创作了《万福来朝图》,此画明确落款为“雍正四年十月三十日臣陈枚恭画”,这一天正是胤禛的50岁生日(50为虚岁,实岁49)。在如此重要的日子和场合,陈枚敢于献画,胤禛乐于收画,正说明了陈枚的艺术水准、资历身份在宫廷画师中处于显要地位,在艺术造诣上他完全有条件领衔包括《观书沉吟轴》在内的系列画作的绘制。


3


其三,胤禛套图中出现的画师形象疑为陈枚,反映了陈枚在宫廷画师中的首席地位。在《胤禛行乐十二月行乐图》的第十幅中出现了疑为陈枚的形象。

佚名(清)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十月画像

绢本设色  188.2cmx102.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图描述的是胤禛在圆明园竹子院的幸福生活,画中的胤禛留着小胡子,正在一间开窗的室内接受画师画像,画师出人意外地戴着一副墨镜。因为陈枚长期临摹古画和绘制精细逼真的工笔画,过度投入和认真,患上了眼疾,最终也是由于眼疾严重而请假告老还乡,所以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个戴墨镜来保护眼睛的画师就是陈枚。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十月画像(局部)


纵然有很多迹象将包括《观书沉吟轴》在内的十二幅美人图的作者指向陈枚,但是今天故宫博物院的网上介绍仍然将作品的作者泛泛地认定为宫廷画师,这是因为:其一,关于陈枚在宫廷活动的文献记载始自雍正四年,而《观书沉吟轴》明显作于胤禛还是亲王的时候,当时陈枚是否在亲王府供职,只是猜想有可能,但缺少史料证据。其二,很多大型宫廷画都是由多位画师合作完成,陈枚与孙祜、戴正泰等合画过《寿意图》《庆丰图》《丹台春晓图》等,共同摹绘过《清明上河图》。很有可能,《观书沉吟轴》等十二幅美人图也非陈枚和胤禛二人所为,而是多位画师分工合作的成果。


《春闺倦读图》的创作者


《春闺倦读图》的作者十分明确,一直认为是清代宫廷画家冷枚。

冷枚,字吉臣,号金门外史,胶县(今山东胶州)人,为著名宫廷画师焦秉贞的弟子。因焦秉贞是传教士汤若望的门徒,经汤若望的传授,焦秉贞习得西法绘画,作为再传弟子,冷枚颇得师传,绘画风格亦是中西兼备。冷枚善画人物、界画、花鸟,揉和中西画法,工笔中带写意,典丽妍雅。论者谓其“笔墨洁净,赋色韶秀”。

 

两幅读书图的画中人探析


《观书沉吟轴》的画中人


《观书沉吟轴》是12幅美人围屏中的一幅。这套美人围屏,包括收藏此套珍品的故宫博物院,刚开始都认为是各不相同的十二位雍正妃,故在向大众传播的时候,俗称《雍正十二妃子图》。
后来经专家仔细审视,发现反复描摹的不是多人,而是一人,只不过衣服、配饰逐幅变换而已,故将套画之名改为《雍禛妃行乐图》。此后据专家进一步考证,画作绘制之时,胤禛尚非皇帝,只是亲王,画中人何来妃子之说,于是又将画名更改为《胤禛围屏美人图》,学术上的称谓则更加严谨,定为《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这套围屏美人图到底画的是十二人、一人、二人,亦或三人,甚而更多,至今仍无绝对的定论。但是目前专家倾向于画的是一人,其依据是:


1


十二幅画中美人形貌相似。她们具有诸多共同特点:侧面描绘,面露四分之三,左右侧脸反复使用,一样的瓜子脸、高挑柳叶细眉、丹凤眼、悬胆鼻、樱桃小口、削肩、修颈、柳腰。见下图。



2


肖像画不是照片,同一人的形貌略有误差在古画中是正常现象。今天欣赏古画,不能把肖像画看作现代的摄影,实际画的是一人,看似多人,这是由于画师技术不到位而带来的局限,应当根据画面的共性,判为一人。例如,《雍正行乐图》画了二十九个胤禛,但是除了一撇小胡子相似度很高,容易识别外,其他方面均不相同。古代画师给帝王、皇后和王妃画像,不能长时间盯视,只能先勾勒出轮廓,然后征求被画者及其家属的意见,得到认同后,模特撤离,画家再勾勒细部和上色,这种模特短程参与的绘画模式,导致画像和画主不易完全相像,更不用说同画一人的多幅画像之间存在差异。
那么,如果画的是同一人,此人具体是谁呢?是虚构的佳人还是现实中的美眷?专家杨新认为,虚构美女画成屏风,布置在胤禛的书房——深柳读书堂,这既不符合胤禛的个性,也不符合当时的政治背景。首先,胤禛的个性稳重而不轻浮。他欣赏的女性是西施那样的,既有绝世美颜又深明大义,在政治需要时,可以屈就吴王夫差,在完成使命后,甘愿随范蠡归隐江湖。他曾在《题范蠡载归图》一诗中,称赞西施“朗然照青史,去往皆可式”。按照胤禛这样的女性观、审美观,他不可能令画师描摹虚构的美女置于书房,这样只会向外界传达其轻佻好色的信息,对自己有害而无益。其次,胤禛策划、摆放此画之时,正是其父皇康熙为选择继承人百般焦虑、多方考察的关键时期,胤禛的一举一动都要考虑向父皇和重臣展示自身的何种形象。基于这两个原因,画中人的选择必定特别慎重,她不可能是虚构的专供装饰和玩赏的形象,而只能是现实中出于伦理和政治考量,摆出来能够给胤禛的正面形象加分的人物。出于这样的考虑,画中人的最佳人选莫如胤禛的夫人,按照《清史稿》的记载,胤禛在藩邸时有四位妻妾:嫡福晋乌拉那拉氏、侧福晋年氏、格格钮钴禄氏、格格耿氏,究竟哪位是画中人呢?从相貌和绘画意图分析,画中人极可能是嫡福晋乌拉那拉氏。

判定画中人是嫡福晋乌拉那拉氏,有几个理由:


1


画中人是嫡福晋符合封建社会的正统观。嫡福晋即正妻、元配、结发妻,胤禛要向父皇和显臣展示自己的观念正确,书房的巨幅绘画以正妻为模特是正常、正确的选择。嫡福晋乌拉那拉氏是费扬古的女儿,她与胤禛的结合是康熙指定的。费扬古(1645—1701年)是清初名将,在平定三藩之乱和西征噶尔丹时立下赫赫战功,位高权重。虽然《观书沉吟轴》绘制时,费扬古已经去世,但是尊重费扬古的女儿就是尊重老臣、尊重当时的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和道德上都有很强的垂范作用。父皇康熙指婚,对胤禛更是一种有力的约束,在康熙对亲家、对儿媳的态度未有变化之前,胤禛对这门婚事只能尊重不能违逆。加上绘制此画之时,康熙正在为选择接班人而严密考察诸子,胤禛采取的策略是疏远旋涡中心,住在离康熙经常居住的畅春园只有一里之遥的圆明园,表现出深居简出、不问世事、陶醉山水、沉潜书香、亲爱美眷、不党不争、行迹可查的状态。这几种因素相结合,胤禛在书房摆设大幅围屏美人图,只有嫡福晋是出任模特的最佳人选。


2


画中人的相貌、衣着和其他绘画中的乌拉那拉氏相似。

《胤禛朗吟阁读书像》


《胤禛朗吟阁读书像》为胤禛与福晋、格格的家庭照,四位夫人全体“出镜”,其中与朗吟阁中的雍正站位最近、被廊柱微遮身体的就是嫡福晋乌拉那拉氏,她容貌秀丽、身材窈窕、仪态柔美,拥有长脸、削肩的特征,无论形象、衣着还是神采,和《观书沉吟轴》中的美人十分相似。乌拉那拉氏还有个显著特点是喜着汉服,画中廊柱之后的美人正是四位夫人中唯一穿汉服的。除此图之外,《雍正行乐图》系列图画中的“荷塘消夏图”“采花图”中,以及《胤禛像耕织图》系列图画中的“二耘”“祀神”等画中,也曾出现过乌拉那拉氏的身影,不仅容貌形体近似,也都是穿着汉服,和《观书沉吟轴》中的美人亦具有颇高的相似度(见下图)。



尤其有说服力的是,耕织图这类画像,描绘的是“天子扶犁、皇后亲桑”的形象,表达的是农耕社会的一国之君对农业的关心、对丰收的期盼、对风调雨顺的祈祷,《胤禛像耕织图》模仿的是《康熙耕织图》,按照中国古代凡事讲究身份对等的原则,男主角是胤禛,那么女主角只能是胤禛的嫡福晋,围屏套图中的美人和耕织图中的女子高度相似,逻辑上也就锁定了她就是嫡福晋乌拉那拉氏。

关于画中人的身份也有其他说法:


佚名(清)  胤禛耕织图册·插秧页  绢本设色
39.4cmx32.22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一种说法认为画中人就是胤禛本人,因为胤禛颇有艺术天分和创新精神,用现在的话说,喜欢“搞怪”和“无厘头”,他在绘画方面的创意变化多端,包括串换角色、变换服装、变换场景、穿越时代等,以表达洁身自好、孤寂难鸣、淡泊从容、神游天下等情感和爱好。


变换服装的胤禛


十二围屏这组画,很可能标志着胤禛的创意已达到了变换性别的境界,画中人表面上是十二美人,但和胤禛的易衣行乐图、十二月行乐图性质一样,其中的主角实际上都是胤禛本人,是胤禛幻想着自己成为女性会是什么样子,性格具有哪些可能性,而指导画师根据自己的想象而绘制的,画中人是他变身的理想女性的具象化。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围屏画中的十二位美人,其容貌气质、所好器物、环境营造恰好与《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一一对应,例如《依门观竹轴》画的是一个门后探身的美人,应是探春,《观书沉吟轴》中的美人柔美忧郁,似是黛玉,等等。然而,《红楼梦》是曹雪芹在破产倾家之后,于贫困中创作的,创作年代公认为在乾隆初年到乾隆三十年左右,此书塑造的金陵十二钗形象怎么会提前被胤禛所知并受到其强烈影响呢?显然后一种说法牵强附会,不足为信。

总之,在诸种说法中,《观书沉吟轴》中的画中人为胤禛的嫡福晋乌拉那拉氏,有更大的可靠性。


《春闺倦读图》的画中人


读者如果认真地对比观赏《春闺倦读图》和《观书沉吟轴》,会发现人物、环境十分相似,几乎就是在同一地点画的同一个人。就人物形象而论,瓜子脸、溜肩、修颈、远山眉、悬胆鼻、樱桃小口、纤长手形等特征十分相似,只是后者比前者年龄大了一些,显得老成持重而已。就环境而论,根艺香几、镶嵌大理石的桌案、绣墩、月季花等的描绘也相当接近。



02

01



那么,画的是同一人这种可能性是否存在呢?我们从这幅图的画家冷枚的年龄和经历来考察。

冷枚约出生于1661年,在康熙十九年(1681年)前后被选入内廷,于乾隆八年(1743年)5月29日前去世,享年82岁。冷枚刚入宫时,随顾见龙学画,并在顾死后沿袭了其“金门画史”的别号,尔后师从焦秉贞学习西洋画法,形成自己的画风,“画人物尤为一时冠”。冷枚曾奉康熙之命绘制养正图,养正图是古代皇家为培养储君(太子)而命令太子侍读、宫廷画家编制的图画版教材,“养正”包含养成正心、正德、正性、正行等丰富含义,“正”也有标准、榜样等意思。养正图以图片形式讲述古代明君贤臣诚信待人、勤勉理政、德治天下、文韬武略等方面的故事,如周成王“桐叶封虞”、陶侃“运甓习劳”等,一图一事,以启发太子以史为鉴、效法往圣,养成卓越品学,以建伟业。因为冷枚奉命画养正图之时,太子是胤礽,这套养正图的主要阅读对象自然是胤礽。然而此后,胤礽在“九龙夺嫡”的过程中逐渐失宠,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10月被彻底废黜,胤禛赢得储位,并最终登基为帝。如此一来,冷枚蒙受政治斗争中被排错队之冤,不为胤禛所喜,他自己对此也心知肚明。加上宫廷画师收入微薄,冷枚拥有二妻三子,家累沉重,亦满足于在宫外自由地鬻画养家,接近宫廷的积极性不高,故而终雍正一朝,他未被选用为宫廷画师。直到乾隆元年正月初九,冷枚才再次成为皇家画匠中的一员。


墙壁上的寒江独钓图


在《春闺倦读图》中,冷枚的署名出现在墙壁上的寒江独钓图中,此为这个时期画家署名的惯用手法,可称为“一款二用”,即这个题款既表明画家是寒江独钓图这幅墙上的画中画的作者,又是《春闺倦读图》这幅大图的作者。大图的署名巧妙地隐藏在小画中,可以起到保持大图画面干净、同时留下作者印记的双重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冷枚的署名是“甲辰冬日画 冷枚”。在冷枚的一生中,甲辰年指向两个年份,一个是康熙三年(1664年),一个是雍正二年(1724年)。康熙三年(1664年),冷枚只有3岁,作画显然不可能。乌拉那拉氏的生卒年是1681~1731年,此时尚未出生,也不可能成为画中模特。那么甲辰年只能指的是雍正二年(1724年),此年冷枚63岁,正是画技纯熟的年龄,画出气韵生动的佳作当属正常。然而我们知道,《观书沉吟轴》绘制于胤禛尚未登基之前、居住在圆明园的时期,所以画中女子相对年轻的《春闺倦读图》问世更晚,两位女子显然不是年龄不同的同一人。支持这个结论的旁证还有:一、清代画师奉皇帝之命绘制的职务之作,通常署“臣某某”,《春闺倦读图》的署名并无“臣”字。不署“臣”字虽有例外,但属稀见。二、雍正一朝,冷枚不是宫廷画师,没有资格,岂能妄为皇后画像。三、清朝初期,照相术尚未发明,无照片作参考,没有模特,仅靠想象力绘制女性年轻时的画像,不符合当时的创作模式。

可以判断《春闺倦读图》中的女子不是乌拉那拉氏,但是也没有资料清晰地指明画中人到底是谁。从人物气质、形体动作、妆容打扮、环境气氛,只能判定画中人是雍正时期出身满清贵族的一名年轻女子,可能是格格,也可能是福晋。




结 语



关于中国古代读书图中的经典之作——《观书沉吟轴》和《春闺倦读图》的研究仍有继续探讨的必要。因为绘制《观书沉吟轴》的画家是否陈枚的问题仍停留在推理阶段,还需要发现确凿的资料进行推翻或锁定。《春闺倦读图》的作者判定为冷枚,主要依据是“一款二用”,即以画中独钓寒江图的署名为全画署名,那么如果这是个例外,出现了新的证据,表明是另外一位画家高度写实地绘制了一幅墙上冷枚作的画,那么《春闺倦读图》的作者也要易主。总之,每一幅中国古代读书图都是一个迷案,每一个研究者都是一个侦探,需要找到更多的证据,才能彻底揭开一幅读书图背后的全部真相,这也是每一幅中国古代读书图都值得研究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王波.中国古代传世画作中的读书图初探[J].图书馆,2015(2):10.[2]李湜.雍亲王题书堂深居图屏•观书沉吟轴.[2019-05-03]. 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32025.html?hl=%E8%A7%82%E4%B9%A6%E6%B2%89%E5%90%9F.[3] 杨启樵.雍正帝及其密折制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209.[4]许耕硕.谈米芾书法的笔法和体势[J].美与时代(下),2017(10):72-74.
[5] 杨新.《胤禛围屏美人图》探秘[M]//故宫博物院.中国宫廷绘画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5:319.[6]赵力,余丁.中国油画五百年: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4:120.
[7] 李湜.陈枚万福来朝图轴[EB/OL].[2019-05-12].https://www.dpm.org.cn/collection/paint/232130.html?hl=%E9%99%88%E6%9E%9A.[8] 张启明.中国名画快读.乌鲁木齐: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 , 2011:200.[9]杨新.胤禛围屏美人图探秘.故宫博物院院刊.2011(2):94.
[10]冯术林,冯春江.雍正诗词集注.北京:团结出版社, 2014:28.[11]林姝.“美人”欤? “后妃”乎? 《十二美人图》为雍亲王妃像考[J].紫禁城,2013(5):124-147.[12]王怀义.清代宫廷画家冷枚生平补正[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5):51-56,159.[13]王幼敏.清代宫廷画家冷枚生平事迹新考[J].故宫学刊,2017(1):116.



往期回顾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每天读点人文与艺术



[ 文/编  《弘雅书房》  

编辑部:乐诗 ]

投稿邮箱:linjq@artlib.cn

官方网站:www.artlib.cn

合作请加微信:linjiaqi1063


欢迎评论区留言

 每一个好看 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